中國科大互動系創客實驗室於11/4 (六)、11/5 (日)在台北華山藝文特區的2017 Taipei Maker Faire展出。
「中國科大互動系沒課」(CUTE IED Makers)是我們的攤位名稱,象徵「教室在學校之外」的Maker精神。
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,知識傳遞、資源分享的便利性影響了人們進行藝術創造和設計生產的過程,原來只有大型企業能掌握的開發與設計資源,逐漸被個人創作者所擁有,技術門檻降低、開發成本降低,讓設計生產變為人人可行。隨著數位成型設備(如3D列印機) 的普及化,「創客」(Maker)或「自造者」更發展成為一種新興運動,在世界各地吹起風潮。全球各大城市辦理的創客嘉年華(Maker Faire)每年皆湧入人潮,例如2014年於紐約辦理的第五屆世界創客嘉年華(World Maker Faire),吸引了八萬五千名參觀者;而台灣自從2013年開始辦理之台北創客嘉年華,五年來也已累積超過十萬參觀人次。
台大創客社的攤位
嘉市字造的攤位
今年台北創客嘉年華更引領全球,舉辦第一屆「創客藝術展」(如下圖),以「原型」(Prototype)為主題,邀請年輕一輩的科技藝術家展出,讓互動科技、創客開發與藝術創意相結合,並以藝術之姿呈現在創客嘉年華中,教育、科技、藝術、人文產業因此有了溝通的平台,也讓台灣創客運動的推展,在亞洲佔有重要的地位。
第一屆創客藝術展入口
第一屆創客藝術展作品
看似充滿教育意義、好玩的創客運動並非都是沒有問題的:目前全球的創客運動依然仰賴大型的工業基礎結構(Infrastructure),只有極少數的駭客、工程師有權限能使用與改變驅動創客運動的原始材料(Raw Materials);創客運動也多發生於大城市中,成為極度商業化的活動,未能優先考慮偏鄉、小眾與經濟劣勢者的需求。因此,與原有的創客教育普及化、科技民主化的精神相距依然遙遠。而大眾對於創客運動之風潮也往往抱持「過於樂觀」的態度,漠視了許多問題點。我在博士論文中也探討過創客所導致的「技術門檻降低」、「創意均質化」、「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幻象」等,換而言之,現在人人皆能快速完成設計作品,但卻未能增加深刻地、深切地思考性議題,甚至,人人不知為何而設計?我認為我們應該抱持著批判性的觀點來看待創客運動,並重新探討新世代的設計實作者如何透過創客實踐,回歸一種從作中學、知行合一的精神,而不是被數位成型機器的市場化與普及化牽著鼻子走。
尤其,「技術門檻降低」往往導致「人人皆可複製他人的設計,導致創意不再是創意」的窘境,由此可見,「創客」(Maker)與「創意」(Creativity)之間的連結,並非必然性,若要在教育的場域中實踐,依然需要深耕與對話。2017年台北以「創客藝術」的概念,讓藝術、設計、實驗、電子工程、創意發想等面向,在一個跨領域的場域中實現,我相信是一個好的開始,以藝術的姿態來實現一種「超脫市場化」的意圖,結合實驗性的精神,提醒創作者回歸創客的初衷──透過手作來追尋新知、解決問題、與實現自由意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