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士研究:第二年小記

博士第二年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找到了論文題目,但這過程還真的是蠻焦慮的。

Research Diagram
研究架構圖

一、概述

第二年還是以創作導引理論研究。在技術上我學到更有組織的Processing寫法,熟悉Arduino晶片控制、PureData的視覺化編程,以及OpenFramework(C++語言)的基礎,以及以上不同介面之間的數據交換。另外也熟悉了雷射切割機的使用以及齒輪傳動設計。在許多嘗試與失敗作品後,主要完成三件創作,作品也從螢幕輸出轉向實體機器的開發,這個方向和自己過去所作的雕塑也較有關聯。在2014年五月的年度進度審查前,和老師Brigitta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,一起看了這一年做的東西,討論出更符合我目前研究的論文題目:「21世紀的奇蹟機器:以數據呈現作為媒體藝術創作的探討。」奇蹟機器(Wundermaschine)這個詞來自於德文,泛指了18世紀至今富含美感與詩性的自動機器。將目前的創作跟這個字連結,並在研究中加入關於這些機器的媒體考古與當代媒體論述,可形成在創作與研究上的定位。

理論研究是依附在創作研究上的,第二年開始先廣泛讀關於數據視覺化、電腦編碼作為藝術創作、互動媒體的書籍文章。接著看關於數據實體化、媒體考古、數位文化與美學相關書籍文章,也找到以不同實體方式呈現數據的當代藝術家(如David Bowen、 Nigel Helyer、Martin Howse等)。從創作上的經驗跟反思,配合文獻探討、藝術家資料收集、數位媒體研討會的回饋、以及跟老師的討論後,我想聚焦在「數據呈現作為一種藝術創作與哲學思辯的工具」這個問題,並以「實體數據轉譯機器」做為表現的媒材。所以,為了審視數據處理機器的發展史(或美術史),在文獻探討上融入了機器媒體考古、當代媒體論述來形成時間上的脈絡。為了找到相對應的哲學背景,我納入將物體(Object)作為探索真實(The Real)的橋梁的、近年來在倫敦興起的物件導向哲學(Object-oriented Philosophy)、思辨現實主義(Speculative Realism),也融入了海德格的工具分析(Tool Analysis)、拉圖爾的網路理論(Network Theory)、懷海德的歷程哲學(Progress Philosophy)等。而為了探討作品必然會碰觸到的,關於藝術「再現」(Representation)的問題,從柏拉圖、亞理斯多德,到近代著重於政治、意識等權力關係的再現論述,也是要讀的方向。

在2014年5月13日的年度進度審查中,兩位美術系的教授提醒我要思考”How you encounter your viewers is critical.”提醒我要透過思考我作品跟觀眾的接觸形式,來區別我的創作與科學博物館內擺設的蒸汽機、馬達有何不同?以及“How do you see the outcome of your PhD? ”提醒我若未來的方向是藝術創作者,則以創作導引理論研究的步調要繼續保持,除此之外,他們對目前研究的進度和方向都有正向回饋。

二、論文發展

論文題目
21世紀的奇蹟機器:以數據呈現作為媒體藝術創作的探討

研究問題
藝術與哲學思維如何可以透過實驗機器的拼湊組裝,被嵌入在數據轉譯的過程中?

方法學
1. 在物件導向哲學與思辨現實主義的脈絡中評述當代媒體藝術:在於探討一個非人類中心主義(non-human-centralism)的思維,強調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,而非人與物體之間的關係。如此透過對物體的思辯來追求世界的真實,並討論這個思維如何在藝術中實踐。
2. 關於「奇蹟機器」的媒體考古:在於使當下習以為常的電腦工具再次「被看見」,從過去歷史中具有再現、娛樂與計算功能的自動機中找到美術史與批判的脈絡。
3. 評述當代數據呈現和以數據為基礎的藝術作品:從電腦科學中關於儲存與顯示的數據呈現開始討論,到強調數據洞察(data insight)的數據可視化(visualisation)、數據聽覺化(sonification),到近年數據美學(Information aesthetics)的探討,最後放入我的創作中透過數據探索真實(the Real)的意圖。這整個脈絡也是在藝術中討論。
4. 創作導向研究—實驗性機器開發和合作專題:以「註釋作品集」(Annotated Portfolio)的方法,視創作為本研究的主要產出,理論論文為輔。在創作實踐中解決問題及產生知識,創作也包含與其他藝術家的合作專題。

論文主要論點
1. 重思藝術中的再現:探討從柏拉圖、亞理斯多德的再現,到近代著重於權力分析的再現,以及當代藝術中這些意圖的實踐,理解當下螢幕再現、數據再現背後的脈絡。
2. 探討數據呈現和數位文化:銜接上一論點,接續討論數據可視化、聽覺化、實體化等意圖,以及互動數據、遠端數據、大數據作為呈現世界的方法,最後朝向數據呈現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潛力。
3. 走近真實—哲學論述與反思:以海德格的工具分析、懷海德的歷程哲學到當代的物件導向哲學,視數據呈現為接近真實世界的工具,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模糊連結被顯露或被強化,進而發掘物件的深度品質。無生命之機器透過連結,可形成影響力強大的媒介,以此為脈絡並探討在藝術中的實踐。
4. 透視機器—機器考古作為藝術創作的方法:從近代自動機(Automaton)的歷史整理,可以理解當代電腦的幾個面向在時間中的演變,包含再現、娛樂、演算等。梳理關於機器的藝術史,可形成一個批判的脈絡:關於甚麼是原創?甚麼是品質?並且探討這個脈絡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。
5. 論機器的詩性與神祕:從電路橋接(Circuit bending)、廢棄材料(Repurposing obsolescence)、深度空間(Esoteric environment)等方面,論述機器的詩性與神祕性,以及這個特質在藝術創作中的實踐。
6. 詩性機器的實驗創作—經驗轉換器:談論經驗轉換器將色彩轉換為聲音的意圖、它的理論背景,以及所形成的獨特空間及美學脈絡。
7. 詩性機器的實驗創作—植物生理數據轉譯器:談論此件作品將植物生理數據轉換為動態物件的意圖,以及它所有的理論背景、美學脈絡。

三、創作專題

2013 經驗轉換器 v.1.0 (Experiential Converter v.1.0)
2014 時刻花v.1.0 (Time Flower v.1.0)
2014 植物生理數據轉譯器v.1.0 (Botanic Pulse / Bio-data Translator v.1.0)
2014 合作專題:超脈動 (Collaborative Project: Telebeat)

四、2013-2014 研究產出

展覽與得獎
1.Screengrab新媒體藝術展, Queensland, Australia
轉輪之眼v.2.0獲選展出於eMerge Gallery, School of Creative Art, James Cook University, 2 Aug- 14 Aug 2013.
2.開發過程展 WIP Show in Culture Lab, 13 Dec 2013.

講座
1.台灣科技學術研討會 Conference of Taiwanese Ph.D. Researchers in Northern England| Title: Body, Flow and Technology: New Experiences through Biofeedback Art| Venue: Room B32 in Bedson Building, Newcastle University | Time: 11:40-12:30, 9 Nov 2013
2.新堡大學翻譯研究所研討會 T&I MOCK Conference| Title: Body, Flow and Technology: New Experiences through Biofeedback Art| Venue: OLB3.14 (Pybus Room) in Old Library Building, Newcastle University| Time: 9:15-10:30, 12 Dec 2013
3.數位媒體研討會 DM Seminar in Culture Lab| Title: Body, Flow and Technology: New Experiences through Data Representation| Venue: Space 7 in Culture Lab, Newcastle University| Time: 14:00-15:00, 22 Jan 2014

工作坊/示範
1.Processing進階編程 Advanced Coding with Processing—Serial communication &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| Venue: Space 4/5 in Culture Lab, Newcastle University| Time: 15:00-18:00, 10 March 2014
2.Kinect與身體互動編程 Interaction with Kinect— User body tracking and interaction| Venue: Space 11 in Culture Lab, Newcastle University| Time: 14:00-16:00, 14 March 2014